首都医科大学 当前位置:首都医科大学 > 正文

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 首都高质量发展绘就新画卷

  • 浏览次数:35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

岁末年初,正是积蓄奋进力量、谋划全年发展的关键时刻。1月22日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据介绍,北京经济增长趋势长期向好,2024年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深入推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擦亮“北京服务”营商环境品牌,打造高品质的宜居宜业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

1月22日,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举办“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

1月22日,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举办“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和冠欣 摄

  构建全方位企业服务体系

  2023年,北京经济在承压前行中走出一条波浪式曲线:平稳开局、加速恢复、企稳巩固、回升向好。支撑这条曲线的,是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7成,是平均每天新设企业810家左右,是近8成规模以上大中型重点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是市场总消费额增幅突破两位数……

  “今年虽然挑战和机遇并存,但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鑫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迎来十周年,本市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6条产业链图谱落地;科技创新方面,将出台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实施方案,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力争在人工智能、6G、新材料、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制定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产业综合集聚区;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方面,谋划建设“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举办系列高水平赛事,开建国道111(河防口-汤河口)出京线、北京儿童医院新院区,建成厂通路、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新国展二期、丰台站交通枢纽等;推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方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出台本市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实施方案,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高品质的宜居宜业环境方面,打造100条城市画廊、20个无界公园,实现环二环绿道联通,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先行试点。

  营商环境备受关注。张鑫介绍,2024年将推出一批含金量高的硬招实招,解决一批堵点难点问题,从优化政务服务为主向企业服务、公共服务延伸拓展,构建全方位企业服务体系,特别是把企业关注的人才服务、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和百姓关心的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提升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

  2023年首都演艺市场好戏不断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介绍,2023年,首都演艺市场异常活跃,是好戏不断、满载收获的一年,各种数据创下历史新高。

  据统计,全年共有百余部精品剧目和影片播出,全市营业性演出突破4.9万场,票房收入超23亿元,与2019年相比场次翻倍。湖广会馆、颜料会馆、正乙祠戏楼全年举办演出活动近400场,推出首批15家市级演艺空间培育场所,认定演艺新空间29家。“还有更多的专业性好剧场正在建设中。”霍志静说,建设“演艺之都”是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

  在“演艺之都”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本市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11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营收超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京城文化地标越来越多,2万余场节日文化活动、1.7万场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贯穿全年。

  霍志静介绍,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精彩亮相,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48项重点任务如期收官,三大文化带建设顺利推进。此外,本市还完成新增11家博物馆备案、27家“类博物馆”挂牌,“我与地坛”书市阔别10年重磅回归。

  2024年,本市将以中轴线申遗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精心筹办2024北京文化论坛,深化“演艺之都”“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建设,加强新时代北京形象塑造和国际传播,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2024年专精特新企业有望超万家

  “融通入链”让92家专精特新企业、28家“小巨人”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千亿畅融”带动“专精特新贷”产品惠及企业超4000家、节约融资成本超5亿元,“数智转型”支持551家专精特新企业大幅度提升数字化水平……产业、研发、资本、信贷等领域的培育服务行动,助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我们将聚焦专精特新企业融资贵、上市难、人才少等核心问题,拿出更大力度,汇聚更多资源,全力推动实现2024年本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超1万家,营收规模超1万亿元的年度目标。”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苏国斌说。

  为此,2024年将导入产业链融通对接资源,进一步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在高精尖产业链中的强链补链作用,聚焦氢能、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链,梳理专精特新企业分布和“链主”企业情况,将一些具有独门绝技却鲜为人知的专精特新企业融入高精尖产业链,推动企业高质量成长的同时,强化产业配套安全可控和提质升级。

  数字经济时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苏国斌介绍,本市将整合政策和服务资源,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示范平台、基地、专精特新服务站的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在政策宣贯、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品类丰富、成本低廉的金融产品。

  未来五年将建百个示范村

  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彭利锋介绍,2023年,市委市政府印发“百千工程”实施方案,全市要建成100个“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在创建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三个突出’。”彭利锋介绍,第一是突出梯次推进,未来五年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示范村、1000个左右提升村,引领其余2000个左右村庄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第二是突出片区创建,按照“生态共建、产业共链、设施共享、品牌共创”的思路,集中打造绿化美化清洁化、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片区。第三是突出地域特色,重点围绕三条文化带布局,推动示范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

  2024年,本市将聚焦“服务首都发展、富裕京郊农民”的目标,努力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彭利锋说,本市将深入推进农民增收20条措施,坚持就业优先、产业带动;针对增收基础薄弱的生态涵养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面落实以工代赈政策,在产业方面加大对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

  力争全年新增首店800家

  2023年,北京“两区”建设紧紧把握制度创新核心,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市商务局局长朴学东介绍,本市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引领度,把握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京津冀协同的“3+1”特征,探索以项目化方式推动集成式政策制度创新;发挥园区承载功能,提升支撑度,实施重点园区三年行动计划,助推20个重点园区完善配套、优化服务、提升形象;聚焦见实效,提升感受度,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落地实施90余项突破性政策,其中全国突破性政策近50项,三年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创新经验案例40项。

  当前,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夯基垒台进入创新发展新阶段。在市民关心的营造城市消费新场景方面,2024年将加快打造一批消费标杆项目,年内实现西北旺万象汇、永丰大悦城,城市副中心万象汇等优质商业项目开业运营;优化商品消费新结构方面,力争全年新增首店800家左右,打通新车、二手车、平行车进口、汽车后市场等环节。

  城市副中心千亿投资强度不减

  “城市副中心已连续4年保持千亿级投资,城市框架加速成型。”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介绍。2023年,行政办公区二期建成投用,东六环入地改造实现双向隧道贯通,地铁6号线南延主体结构完成30%,三大文化设施精彩亮相……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

  2024年,副中心千亿投资强度不减,将加快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水平的城市建设现实画卷。郑皓介绍,通州区将加快实施轨道交通101线、22号线等重大项目,实现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力促六环高线公园、温潮减河等项目开工,让城市框架的四梁八柱更加稳固。

  通州区聚焦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加快建设产业集群。“2024年,我们将持续推进产业集群化、数字化、生态化,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吸引更多总部型企业、金融机构集聚。”郑皓说。

  绿色发展是副中心生机勃发的最好体现。“全区的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达到10家,绿色金融创新上也可圈可点。”郑皓说,城市副中心坚持绿色转型和新业态培育双轮驱动,2024年将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建设。此外,通州区2024年还将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先行启动区。


0.2537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