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 当前位置:首都医科大学 > 正文

基础医学院诸欣平教授团队《PLoS Pathog》阐释蠕虫感染诱导的免疫调节特征与宿主肠道菌群和代谢途径的关系

  • 浏览次数:56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诸欣平教授团队在《PLoS Pathog》上发表题为“Trichinella spiralis-induced immunomodulation signatures on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c pathways in mice”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证实寄生蠕虫旋毛虫感染引起宿主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改变,进一步导致其诱导免疫调节特征的变化;首次系统阐述了旋毛虫诱导的免疫调节特征与宿主肠道菌群和代谢通路的关系;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揭示了蠕虫、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确定抗蠕虫药物的新靶点和开发基于代谢组学的诊断工具。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孙希萌副教授为第一作者,诸欣平教授为通讯作者。


卫生假说认为,人类在发育早期接触病原生物和其他未知的不卫生因素可增加对过敏性疾病的抵抗力。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蠕虫流行区自身免疫病和过敏症等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非流行区。蠕虫感染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症的最重要的机制是其能诱导宿主的免疫调节反应。目前,蠕虫、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尤其对于蠕虫感染诱导免疫调节反应的理解仍很欠缺。

近年来,诸欣平教授课题组围绕蠕虫感染及蠕虫源分子诱导宿主免疫调节的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该研究通过16S rRNA 基因测序和非靶向LC/MS 代谢组学等技术方法,发现在旋毛虫感染的幼虫移行期,肠道微生物群中有大量的拟杆菌,而在包囊形成期则转为大量的益生菌乳杆菌和Treg相关梭菌。肠道期和幼虫移行期的代谢组也发生了变化,如胆固醇代谢异常等。进一步研究发现,Th2 免疫反应、固有层Treg和免疫低反应性代谢途径也发生了变化。

该研究阐述了旋毛虫感染小鼠肠道菌群和代谢途径的特征,

明确了二者在蠕虫感染维持宿主肠道免疫稳态中的重要作用,较清晰地阐释了蠕虫、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为寄生虫感染和肠道健康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见解,有望为预防或治疗炎症性肠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带来新的突破。


图:蠕虫感染、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协同维持宿主肠道免疫稳态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221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222007)等项目资助。

诸欣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主任,北京市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团队的学科带头人。任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ICT)委员、中国寄生虫学会副主任委员。入选北京市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美国中华医学会CMB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PLoSNegl Trop Dis》《Parasite Vector》《Front Immunol》《iScience》等国际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省部级奖2项。主编、副主编专业教材20余部,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北京市优质教材奖。2023年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带头人。


0.273430s